2012年1月4日 星期三

南方古典音樂群像:為音樂人讀書–邵義強 【MUZIK 謬斯客古典樂刊﹐ NO.042



邵義強老師著有一百多本的音樂書籍,在戰後亦有許多日文翻譯的音樂技巧與常識叢書,作品為迄今兩岸音樂書籍編著者之冠。目前年屆古稀,仍致力於學校及社會的古典音樂教育,亦持續在成功大學講授通識課、台南地區的社區大學課程,甚至也有許多任教於國中、小的音樂教師,曾接受過他的指導。

踏入古典音樂
他在國小的時候接受日本教育,當時的古典音樂資訊並不如今日。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,時常翻閱爸爸留下來的日本書籍,漸漸熱衷古典音樂。加上就讀臺南師範學院(今臺南大學)時,該體系對藝術方面教育的重視,他受到身為小提琴教師的二姑丈蔡誠絃啟蒙,開始投入古典音樂。

不過,大多的音樂常識幾乎他都是靠著自學而來的。當時,時值日本統治時期,這方面的書籍幾乎為日文著作,他僅能靠著國小程度的日文來閱讀。在日後從事教職之餘,他開始從日文著作裡了解並吸取新的教學法,開始在母校的校刊上發表。另外,為了攢錢買唱片,他也幫忙唱片公司翻譯文字內容。日後,更在音樂雜誌上擔任雜誌主筆與音樂專欄作者。
隨著大量、持續地累積,不少當時較為著名的音樂出版社如大陸書局、天同、錦繡等,都陸陸續續上門來尋求合作的機會。至今五十多年的寫作生涯,他無疑地是對社會音樂教育奉獻良多的音樂教育家。

筆耕音樂教育
目前在成功大學通識課、社區大學設有不少音樂欣賞課程。對於音樂的學習,他有自己的一套看法:「其實,音樂的學習和說話是一模一樣的。」

打從嬰兒時期開始,人類最發達的感官便是聽覺。即便尚未了解語言的意義,但我們還是能藉由母體與外界的互動,感受到媽媽說話時的情緒起伏。不一定要等到小學上了音樂,家裡就能是音樂教室。為了讓音樂成為一種家庭的氣氛,他甚至曾唱「搖籃曲」給仍在呀呀學語的小孫子聽。一段時間過後,小孫子竟然能自己唱出旋律來,但其實那是日文。不分國界、語言,音樂教育真正要做的就是培養孩子真正喜歡音樂的興趣。

他感嘆道,現今義務教育體制下的音樂教育,參差不齊的教材及教學方式,讓大多數的學生連基本的讀譜、照著五線譜哼唱曲調都有困難。當教學不當時,經常會讓音樂課淪為考樂理等背誦測驗,愈教愈艱澀只會讓學生誤解古典音樂。他當場哼唱「快樂頌」的主題片段並表示,其實只要讓學生對曲子的起伏有概念,知道音程距離等,便是通往音樂最好的橋梁。
即便是同一套教材,在使用上還是必須因材施教。藉由圖畫、顏色來刺激孩童的案例時有所聞,對專業出身的音樂人來說也許是偏方,但他認為,這更是對古典音樂學習的一種警惕:不能老是用古板、沒有效率的方式來學習。

現在,在台灣各個角落都有他的學生。在省政府時期,他曾擔任音樂教師教學研討會、在職專班等的主講人,提供教師們思考及改進教學法的方式,並與他們分享這方面的心得與想法。諸如《音樂的源流》、《親子名曲欣賞》、《名曲卡通系列》等套書,都是他會帶到現場做為示範的教材。

轉售 心血付炬
幾年前,他在報紙上看見套書《古典音樂400年》的廣告,得知自己的作品被轉售並低價賣出,卻沒有被告知,也沒有收到任何版稅,他感到非常難過。

他回想起當時教書的日子。在那段時間裡頭,他白天在中學教課,晚上則翻譯與寫作,還抽空擔任《音樂文摘》、《音樂與音響》、《樂典》等雜誌的主筆。一想到自己的心血被如此對待,他除了痛心,也感到惋惜。又如教育部曾將《音樂的源流》作為輔助教材,委託給學校團體編製成點字書。他其實很希望能藉此機會提供官方建議,而非受到忽視。

期許 府城音教
早期的台南比較貧窮,音樂又屬於昂貴的科目,學習的人口較少。但隨著學習人口漸增,受到環境的影響,有愈來愈多人投入。但相較於北部地區,現在前往觀賞藝文活動的民眾,仍少有買票入場的習慣。

當時,永福國小是全台灣第一個開設音樂班的學校。而經過了幾十年的變遷,在音樂上的發展,可以從全國學生音樂比賽的狀況看出一些端倪。不論環境如何改變,他認為,只要選了對的東西、能感動人的東西,便是陪伴我們一生最好的禮物。

暑期實習:時藝多媒體傳播


  • 實習期間:2010年7月~8月
協同時藝多媒體傳播股份有限公司 ( Media Sphere Communications, Ltd. 藝術特展中心執行神奇帽子在說話-安徒生童話世界特展」與英雄再起-大三國特展」專案之宣傳事務。